聯系人:李經理
手 機:13407546885
電 話:400-002-0516
地 址: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三工業園經緯路21號
在制冷系統中,帶液啟動特指壓縮機啟動時,其曲軸箱、氣缸或吸氣管內殘留有液態制冷劑(而非設計啟動時的氣態制冷劑),導致壓縮機帶液態介質啟動的異常工況,是制冷系統高頻故障誘因之一。
一、核心危害
1. 壓縮機“液擊”損壞
液態制冷劑幾乎不可壓縮,啟動時高速運轉的活塞/轉子會強行擠壓液態制冷劑,產生巨大沖擊力(即“液擊”),直接導致氣缸蓋開裂、活塞變形、閥片破損,嚴重時瞬間損毀壓縮機核心部件。
2. 電機過載燒毀
帶液啟動時,液態制冷劑會增加壓縮機運轉阻力,使電機負載遠超額定值,電流瞬間飆升(可達額定電流的3-6倍)。若過載保護裝置響應不及時,會導致電機繞組過熱燒毀。
3. 潤滑油失效與部件磨損
液態制冷劑會稀釋曲軸箱內的冷凍油,降低油的潤滑性能和黏度,導致軸承、活塞等運動部件潤滑不足,加劇磨損;同時,制冷劑與油混合后可能產生泡沫,影響油泵供油,進一步引發“缺油潤滑”故障。
4. 系統制冷效率驟降
即使未立即損壞,帶液啟動后殘留的液態制冷劑可能進入冷凝器或蒸發器,破壞系統的氣液分離平衡,導致換熱效率下降,出現制冷量不足、蒸發器結霜異常等問題。
二、主要原因
1. 停機后制冷劑遷移
制冷系統停機后,高低壓側存在壓力差,冷凝器/儲液器中的液態制冷劑會通過吸氣管逆向遷移至壓縮機曲軸箱(尤其在環境溫度較高或停機時間較長時),導致曲軸箱內積液。
2. 啟動前未執行“預熱”或“排氣”操作
部分制冷系統(如螺桿式、渦旋式壓縮機)設計要求啟動前需通過“曲軸箱加熱器”預熱(蒸發殘留液態制冷劑,使其變為氣態),或手動打開排氣閥排出氣缸內積液。若省略該步驟,直接啟動會導致帶液。
3. 液位控制或氣液分離裝置故障
系統中的氣液分離器(位于壓縮機吸氣管前)堵塞、損壞或選型過小,無法有效分離吸氣管中的液態制冷劑,導致液體進入壓縮機。
儲液器液位控制器失靈,液位過高未及時報警或關斷供液閥,導致液態制冷劑溢出至吸氣管。
4. 操作流程錯誤
操作人員啟動前未檢查曲軸箱油位(積液會導致油位虛假升高,未識別出積液問題)。
停機時未按規程先關閉供液閥、讓壓縮機空轉一段時間(抽凈吸氣管內制冷劑),直接切斷電源,導致管線內殘留液態制冷劑。
5. 系統設計缺陷
吸氣管管徑過小或坡度不合理(未向壓縮機方向傾斜),導致液態制冷劑在管內滯留,無法順利回流至蒸發器。
壓縮機吸氣口未設置單向閥或單向閥泄漏,停機后制冷劑倒灌至氣缸或曲軸箱。
三、核心預防措施(避免帶液啟動的關鍵手段)
1. 強制執行“預熱排氣”流程
對有曲軸箱加熱器的壓縮機(如中大型制冷機組),啟動前需通電預熱 (具體預熱時長按設備手冊),確保曲軸箱內液態制冷劑完全蒸發為氣態。
手動排氣:啟動前緩慢打開壓縮機吸氣閥旁通的“排氣閥”,直至排出氣體(無液體流出)后關閉,避免氣缸內積液。
2. 優化停機與液位控制
停機時先關閉蒸發器供液閥,讓壓縮機空轉 3-5分鐘(抽凈吸氣管內殘留制冷劑),再切斷電源,防止制冷劑倒灌。
定期檢查氣液分離器、儲液器的液位控制器(如浮球閥、電子液位計),確保液位超限時能自動關斷供液閥或報警。
3. 完善系統硬件設計
在壓縮機吸氣管上增設氣液分離器(必須匹配系統制冷量),強制分離液態制冷劑,僅允許氣態制冷劑進入壓縮機。
吸氣管設置 1:100-1:200的坡度(向壓縮機方向傾斜),避免液態制冷劑在管內滯留;吸氣口加裝單向閥,防止停機后制冷劑倒灌。
4. 強化操作與維護管理
啟動前必查曲軸箱油位鏡:若油位異常升高(液態制冷劑稀釋冷凍油導致油位虛假上升),需先通過排液閥排出積液,再補充合格冷凍油。
定期清理過濾器、電磁閥(防止堵塞導致供液不暢、積液),每季度檢查過載保護裝置(如熱繼電器、電流保護器)的靈敏度。
四、帶液啟動的應急處理(啟動瞬間發現異常時)
1. 立即停機
若啟動時聽到壓縮機內有“咚咚”的液擊聲,或電流表指針瞬間爆表,需1秒內切斷電源,避免持續沖擊和過載。
2. 排空積液
關閉壓縮機吸氣閥、排氣閥,打開曲軸箱底部的“排液閥”和頂部的“排氣閥”,將液態制冷劑排入系統儲液器(或外接容器),直至排液閥僅排出氣體。
3. 檢查與復位
停機后檢查閥片、油位(若油被稀釋需更換冷凍油),確認無部件損壞后,按“預熱-排氣-緩慢開閥-啟動”的規程重新啟動。
4. 故障排查
若頻繁出現帶液啟動,需重點檢查氣液分離器是否堵塞、單向閥是否泄漏、曲軸箱加熱器是否失效,排除硬件或設計問題。
管理員
該內容暫無評論